1、燃油车禁售是假新闻?
2017年各大媒体曾刊发报道:部分国家2030年完全禁止销售燃油车。消息一出,油价应声下跌。
随后《中国能源报》刊发报道,对德国的燃油车禁令进行分析后发现,2030年退出燃油汽车只是绿党加入政府的条件,无法证明德国政府确定2030年要淘汰燃油车。
不仅如此,《经济观察报》提出,关于其他国家提出的时间表,其本身存在着五花八门的版本。
据了解,荷兰、挪威、比利时、瑞典、印度、德国、法国、英国、美国加州等9个国家或地区,已确定或正计划推出禁售燃油车的时间表,实际上这些国家在表述上并非完全禁止燃油车,而是有所保留。
例如荷兰表示将“在2025年,迈出禁售传统汽车、柴油车第一步”。而印度表示“向纯电动汽车国家迈进”,美国加州表示“可能将在2030年禁止传统燃油车上市销售”。相较之下,仅有英国的时间表由政府公开发文,但其表述也仅仅是“2040年立志让每辆新车都是超低排放型”。
更值得注意的是,即便是由政府公开发布的政策,也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中国能源报》副总编辑桂俊松认为:“由于竞选政治,这些国家政策的短期性、变动性较大。比如德国,一时兴起,做出了2022年关闭全部核电机组的决策,但这些年煤电的回潮,导致碳排不降反升。比如意大利,刚刚准备复兴核电,福岛核泄漏危机之后又马上退了回去。”
2、油箱加太满会爆炸?
网上有文章称,在炎热的夏天,因为热胀冷缩,如果油箱加的太满就可能从通气孔中溢出,万一溢出的汽油遇到明火(例如烟头),很容易发生火灾甚至爆炸。该文还称,当油加太满时,碳罐饱和、压力过大而泄压排气,汽油被人吸进体内后容易致癌。
先别被那些惊悚的爆炸镜头吓到,油箱从材质到设计都经过了严格的测试,保障了正常使用情况下的安全。
要是因为高温那么容易就炸了,那加油站每天储存那么多油,早就炸了。
3、美国不开采自家石油?
“美国不开采自家石油”的说法在网上流传很广,至少从90年代起,这个说法就开始在中国流传。
数据显示,美国不仅开采本土石油,而且开采量一直不低,即便最少的年份也超过中国。
美国的石油产量确实从90年代起就一路下滑,这是不是因为美国意识到石油资源的重要性后,主动减产,打算先用别人的、保存自己的?答案是否定的。下面这幅图可以说明真实情况:
统计中的石油储量,是指技术上和商业上可被开采的储量。随着技术进步,统计的口径也在变化。比如美国页岩地质带蕴藏的石油,以前难以被开采,但由于水力压裂法和水平钻井开采技术不断发展,页岩油就可以被作为石油储量。美国能源信息署(EIA)表示,受到页岩油的提振,美国的探明石油储量在2012年猛增到了1976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效益好就采,效益不好就不采,这才是美国的基本行为逻辑。
4、“煤改气”加剧北京空气污染?
有文章称,天然气锅炉排烟是造成北京地区“丰富水汽”的主要原因,是加剧灰霾空气的“帮凶”,称北京发展天然气是双刃剑,既有清洁能源的一面,又有排放水汽的负面影响和氮氧化物的污染。
无论是燃煤、燃气还是燃油,都会排放氮氧化物。如果采用了低氮燃烧技术,氮氧化物的排放量就会降低。
北京市环保监测中心主任张大伟说,天然气是目前能利用的化石能源中最清洁的,除高温燃烧把空气中的“氮气”氧化出“氮氧化物”外,剩下的排放物是二氧化碳和水。目前,北京市在进行燃气锅炉“低氮燃烧改造”,通过控制燃烧器温度,使氧化的氮尽量减少。
中科院大气物理所研究员王自发表示,按照我国当前每年燃烧天然气产生的气态水在3亿吨左右,平摊在全国人口集中的东部地区(估算面积约360万平方公里),液态水的厚度连0.1毫米/年都不到,仅占大气中可降水量的几十万分之一,影响微乎其微。
“煤改气”不会显著增加北京市大气中的湿度,不是北京地区“丰富水汽”主要来源。
5、软糖里有石油致癌物?
年中,有这样一篇文章在朋友圈流传,题为“当心,您家孩子的零食中含有这些潜在石油致癌物!”。那些看似可爱的软糖真的是致癌的吗?
原文提到“石油为基础”的食物,这其实是明显的误导。从技术上讲,某些食品所涉及的化合物是石油化学衍生物,是从石油或天然气中提取的有机化学物质中的一种或多种。按照严格的定义,我们几乎每天遇到的每种有机化学物质都是与石油相关的。在涉及到化学物品的安全性时,任何抛开剂量判定的行为都是耍流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