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近年来排放升级的快速推进以及国内物流市场的不断发展,凝结了国内重卡企业心血和汗水的旗舰和高端车型应运而生。
然而,频频推出的国产高端重卡,却很难找到曾经的品牌骄傲感和归属感。消费者对于国产高端重卡,仅有购买欲望但未必会付诸行动。原因何在?
近几年重卡销量大幅提升,车辆需求结构逐渐向大马力、轻量化、智能化的趋势发展。国内重卡企业也开始加大研发投入,在造型设计、动力性、舒适性以及主被动安全配置等方面逐步向国际标准看齐。
一批国产高端重卡如解放JH6、东风天龙旗舰、重汽汕德卡、福田戴姆勒超级卡车EST、陕汽德龙X3000等在用户群体中都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已逐渐成为重卡企业开拓市场的重要“武器”。
这些车型在车身设计上,充分考量了结构安全、装配工艺、空气动力学、人体工程学,并且大量使用轻量化材料;在动力配置上,逐渐向大马力、大扭矩方向发展;同时,气囊座椅、超宽卧铺、电子助力转向、双驱提升桥以及主动安全技术等都开始纷纷应用,自动变速器、液力缓速器也开始在重卡领域尝试推广。
然而,在国产高端重卡的热度逐渐升温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某些国产高端重卡似乎有些“变味儿”了。
“一看这外观,我就知道它是参照了哪家国外品牌的车型;一看这整体设计结构,我就知道它用的是哪家外资零部件供应商的产品。”一位业内专家无奈地表示。
自2015年以来,国产高端车型的发动机、传动系统、进排气系统、车桥及其他关键零部件的纯进口比例或外资供应商配套比例明显增加。同时,产品不仅在外观造型上越来越趋向于欧美市场车型的风格特点,在关键核心零部件的选用上,也更倾向于使用国外知名产品。虽然美其名曰为自主产品,但其发动机、变速器等关键零部件还是“外国货”居多,而国内潜心研发、拥有自主技术的零部件产品却往往无人问津,也很少出现在这些高端旗舰车型上。
以车桥为例,作为整个重卡技术链中的核心部分,我国重卡使用的车桥仍以国外直接引进或中外合资企业生产的产品为主。如斯太尔车桥、东风德纳车桥、欧曼双级减速桥、日产柴车桥等。
为何出现这样的情况?
一方面,近年来重卡排放标准加速升级,不少国内老牌零部件企业无论是在生产环节还是在技术水平上与国外企业差距都十分明显,这给不少外资零部件供应商进入中国提供了机会。在这一轮技术升级竞赛中,整体装备水平弱、技术欠缺、生产一致性差等一系列问题,造成我国重卡企业对国内零部件供应商“视而不见”。
另一方面,我国重卡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却只是满足于享有引进产品的生产权,忽视对技术的掌握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不愿在基础技术研究和全方位自主开发能力建设上投入更多的人力、财力和物力。
此外,无论是商用车领域还是乘用车领域,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研发实力也有待提升。反观发达国家,汽车零部件企业的研发能力领先于整车企业。一辆新车的开发,70%的知识产权属于汽车零部件企业,而我国一些零部件企业却并不具备创新开发能力。
树高千丈、惟有根深。我国已经成为世界汽车生产和消费大国,国内重卡企业要想做大做强,就要好好利用主场优势。同时,逐步解决核心技术缺失、自主创新能力弱、管理水平低下等问题,必须在产品上形成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