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以来,多家咨询机构发布市场监测数据,山东炼化行业的常减压开工率为50.7%,创历史新低。这条消息经各大媒体传播发酵,成为炼化行业生产力不足的直接证据。
山东省内现有的73座炼厂中,有68座是地炼。
天风证券市场数据分析结果显示,目前山东地炼企业呈现出两个极端:规模大的、拿到原油进口配额的,开工率基本接近满负荷,持续盈利;年加工能力在200万吨以下的,没有原油进口配额的,大部分处于半停工状态,开工率不足30%。受国际油价、税制改革、环保执法等因素影响,山东40%以上的炼厂都处于亏损状态。
大起大落——强势崛起背后的先天不足
“12年前初到山东采访,接触了很多炼厂的高管,至今仍记得他们言语中对未来发展的自信。时隔多年,再次与他们交谈,虽然还很乐观,言语中却已多了一丝隐忧。市场确实发生了不小的变化。”7月25日,一位能源新闻女记者在朋友圈里发出这段话。此时,她正在山东参加地炼行业的会议。
时间向前推移12年,正是山东地炼的起步期。当年经营小炼厂的潍坊人张兴照回忆:“那时候政府审批和管理都相对宽松,入行就能赚钱。”
炼化行业曾流传着“油品炼化看山东,山东还得看地炼”的说法,以至于远在千里之外的黑龙江成品油市场都受到波及。
BP油品亚太区首席运营官Andy Holmes(霍安迪)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要与山东东明石化合作,作为公司未来5年在中国新建1000座加油站的资源支撑。这一表态,让人看到山东地炼的发展潜力。
不只是山东地炼,目前中国的地炼初具规模,产能已超过国内市场的30%;随着油品终端市场活跃度的攀升和进口原油配额放开,地炼企业的生产能力和投资欲望不断走高。有专家称,地炼企业即将成为“三桶油”和大型炼化企业之后的又一极。
然而,快速扩张也给市场带来了秩序隐患。经过十多年狂飙突进的原始积累,市场相对冷静了许多,也越来越多地暴露出先天不足的弊端。
张兴照说:“萝卜快了不洗泥,发展太快就顾不上修内功,一旦有外部风险就乱了。”
如他所言,半年时间,从全面盈利到超40%企业亏损,山东地炼如坐过山车般经历了大起大落。
充满挑战——炼化发展路上的重重关卡
导致地炼亏损的原因有很多,从记者采访的情况看,主要集中在成本骤增、税制改革、环保压力、投资压力这几点。
从利润空间看:上半年,国际原油价格持续走高,“屋漏偏逢连夜雨”,近两个月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降低,导致炼化企业在原油进口环节成本大大增加。据咨询公司数据,2015年,山东地炼的成品油利润空间可达2500元/吨,目前经营状况较好的大型地炼利润只有900元/吨左右,部分小企业甚至出现了价格倒挂的情况。
从政策层面看:年初,《关于成品油消费税征收管理有关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8年第1号)》堵住了原料环节的避税漏洞。5月份执行的增值税改革,又在一定程度上堵住了出厂环节的避税漏洞。随着消费者纳税意识的提升,零售环节索要发票的行为增多,进一步堵住了零售环节的避税漏洞。据专业机构测算,税制改革后,部分地炼企业的成品油出厂价可上浮1800—2300元/吨(均值),已与央企炼厂相差不大。
从环保局势来看:一方面,今年上半年山东省范围内的安全生产巡查与环保监察持续加强,在限产、限排、关停、罚款等措施重压下,地炼生产的难度陡增;另一方面,全国的环保执法都日益严格,诸如上合峰会期间的突击执法极有可能常态化,设备不达标或生产能力不足的小型企业面临着被关停的风险。
从投资角度看:炼化企业设备的使用年限一般在10~15年左右,按照这个时间推算,第一批投产的地炼已到了设备更新期,经营者需要权衡再投资风险。一直被外界视为地炼红利的原油进口配额,也在一定程度上给地炼带来了压力。因为一旦获得原油进口配额,炼厂的开工率就无法灵活调整,商务部会根据第一年的配额完成情况来调整第二年的配额,完成情况不好的,配额可能会被削减甚至取消。另外,原油进口配额从2017年5月停止审批。有些地炼企业即使有能力有意愿扩大一次生产投资,但配额不变也是枉然,现有的扩能以二次加工装置为主。这就意味着,地炼内部的格局已经锁定。
一些咨询公司的市场调研员用“有钱、迷茫、被动”来为地炼行业画像。更可怕的是,这种局面可能会长期存在。
大浪淘沙——大洗牌后的炼化新格局
地炼轻松盈利的时代画上句号,也促使行业开始重新审视这个行业的发展轨迹。先天不足给地炼行业带来的影响逐渐暴露出来,炼化行业正面临一次大的洗牌。
就当下的局势来看,国家正在规划建设一批大型炼化一体化项目。已经在建或排入时间表的千万吨级以上项目超过10个,其中江苏盛虹、惠州、舟山、恒力石化等达到2000万吨/年以上规模。
新建项目将不断淘汰旧有模式。从化工界的情况来看,目前天津、山东、江苏等地已强制化工企业入园,达不到入园标准的必须关停。地炼入园是一个明确的趋势,山东在这个方面已有动作,但阻力很大。因为门槛较高,设备需要重新购置,以及再投资、重建导致的技术许可、专利费用等,再投资可达上百亿元,并缺少政府补贴,对地炼企业而言实现难度较大。接下来,产能落后、规模较小的地炼面临着强制关停或自然淘汰的命运。
当然,产业整合,影响的不仅是地炼,还有“三桶油”。不过,央企炼厂显然具备更强的抗风险能力。
炼化企业想要活下来且活得有质量,加速转型是唯一的道路。招商证券投资分析师认为,炼化企业转型的方向,一是规范经营手段,提升除价格优势以外的其他竞争力;二是产品由单一转向多元,把产能从炼油为主转向化工产品深加工领域。
大浪淘沙始见金。在新一轮洗牌之中留下的地炼企业,无论从内部管理能力还是市场适应能力来看,都有更强的竞争力,也将有更好的前景。
如他所言,半年时间,从全面盈利到超40%企业亏损,山东地炼如坐过山车般经历了大起大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