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6日,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发布《2018年国内外油气行业发展报告》(下称《报告》)称,随着地方民营大型炼化项目相继投产,2019年全国原油一次加工能力将净增3200万吨/年,全国炼油总能力将达到8.63亿吨/年;过剩产能将升至约1.2亿吨/年,同比增长约三分之一。
2018年,国内炼油能力过剩在0.9亿吨/年左右。
《报告》表示,2019年炼油新增能力主要来自中科炼化、浙江石化及山东地方炼厂。其中,中科炼化新增产能1000万吨/年,浙江石化(一期)为2000万吨/年。山东地方炼厂中的神驰化工新增产能500万吨/年,鑫岳燃化和鑫泰石化分别新增350万吨/年。受此影响,今年将淘汰落后产能1000万吨/年。
今年民营企业炼油能力预计将提高到2.35亿吨/年,在全国炼油能力中的占比从去年的25.6%升至27.2%。国内千万吨级炼厂数将增至29座,其中有2座来自民企,且规模均为世界级水平。
随着市场进一步扩大开放,外资将加快进入炼化和油品销售领域。炼油领域,BP将在天津新建第三期20万吨/年润滑油调配厂;壳牌将在青岛建设炼油催化剂二期万吨级项目。
《报告》称,预计2019年中国原油加工量为6.34亿吨,同比增长4.7%。增量主要来自恒力石化、浙江石化、中科炼化及新获得原油配额的地方炼厂等。
届时,全国炼厂平均开工率将升至74%左右。成品油产量3.79亿吨,同比增长3.8%;成品油净出口量将达4860万吨,接近5000万吨大关。
针对2018年中国炼油工业的发展情况,《报告》显示,去年全国炼油能力为8.3亿吨/年,较上年净增了2225万吨/年,增幅为2.72%,超过全球净增能力的一半。
近年来中国炼油业总体水平进一步提升,但炼油结构性过剩仍较为突出。
首先是炼油能力总量虽大,但单体平均规模小,一体化水平不高。2018年,国内炼厂平均規模仅412万吨/年,与世界炼厂平均规模759万吨/年仍有较大差距。
国内有19家炼化一体化企业,合计产能2.3亿吨/年,其余燃料型炼厂合计能力6亿吨/年。
其次是区域布局不平衡。东部和西部部分省市能力明显过剩。
此外,各炼厂间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和装置水平参差不齐。2018年,全国单位能量因数能耗在8.5千克标准油/吨及以下炼厂15家,仅占全国总能力的21%。
2018年,以中石油、中石化为主,中海油、中国化工、中化、地方炼厂、外资及煤基油品企业等参与的多元化格局继续发展。全国地方炼厂(不含央企收购或控股的地方炼油企业,去除淘汰能力)的炼油总能力2.13亿吨/年。
从炼厂数量看,2018年,全国千万吨级炼厂28家,合计炼油能力3.7亿吨/年,占总炼油能力的44.5%。其中,恒力石化成为中国第五家2000吨年级世界级炼厂。
2018年,炼油企业实现原油加工量、成品油产量、炼油利润三增长。其中,原油加工量首破6亿吨大关,同比増长6.7%。全国炼厂开工率连续第四年回升,同比上升1.9个百分点达72.9%,但仍处于较低开工率区间,为全球最低。
地方炼厂开工率也有小幅上升,但全年受政策、油价等因素影响,波动较为明显。
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步推进、环保趋严、小炼厂限产停产等因素影响,去年国内成品油产量3.6亿吨,同比増长1.8%,增速较上年下滑1%。
油价的剧烈波动对炼油成本带来一定影响,但行业总体利润保持良好势头。去年,国内吨油利润约383元。
2018年,成品油净出口量在国内炼能过剩加剧下继续增长,同比增长12.4%,首破4000万吨。
中美贸易摩擦和美国制裁伊朗等因素,对国内炼厂原油进口多元化和诸如石蜡等少数石油制品出口有所影响,但对炼油业整体运行影响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