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上海石化在新产品产销研方面成绩显著,质量也大幅提升,获得下游客户的青睐,成为一支创效奇兵。1~7月,该公司共生产了40个品种的新产品,产量达14.24万吨,毛利同比增长89.24%。
扬长避短发挥自身优势
上海石化靠化纤起家,虽然目前国内常规纤维产品市场竞争激烈,但经过40多年的发展历练,在新产品研发生产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原液着色腈纶纤维逐渐成为上海石化腈纶产品的“颜值担当”,并凭借后道生产中无废液排放、产品色牢度高等优势,受到用户青睐。该公司10多年前便着手研发原液着色腈纶纤维,2014年开始逐渐成熟。原液着色腈纶的生产有纺丝、热牵伸、上油、烘干、卷曲、定型等工序,每一个环节,丝束的颜色都会发生变化,要生产出客户想要的颜色,需要反复不断地试验。该公司腈纶新产品研发负责人杨雪红说:“在这过程中,形成了一批经验丰富的人员,而且团队相对稳定。一旦遇到色彩偏差等问题,他们能根据经验进行有效处理。”
目前,上海石化已生产出55种颜色的原液着色纤维,色彩系列不断完善,基本实现了客户“点菜吃饭”的生产模式,满足其多样化需求。
上海石化始终致力于聚酯产品结构的调整,并在实践中具备了较强的聚酯新产品研发能力。此前,他们利用小规模聚酯装置产品转型快的特点,开发并工业化生产了阻燃聚酯切片、低熔点聚酯、聚酯板用基料、阳离子改性聚酯切片等系列新产品。不满足于在小装置小打小闹,他们花了3年时间,一边组织开展技术攻关,一边深入市场了解需求量,于今年6月,将15万吨/年的1号聚酯装置全部转产膜用聚酯。当月,装置便生产普通膜用聚酯约8000吨,高档膜用聚酯近2400吨。
上海石化致力于塑料新产品开发,其实是被逼的。该公司聚烯烃的产量在80万吨/年,而且设备老化,与其他企业相比,没有规模优势,只能扬长避短,通过研发新产品提升竞争力。他们的研发策略是“师夷长技以制夷”,通过收集市场信息,瞄准高端进口产品,与浙江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北京化工研究院等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加强合作,研发新产品。今年3月,他们采用三元生产法生产出高发泡聚丙烯,并被下游客户用来替代进口产品。
MPRC模式助推新产品产销研
虽然新产品的研发和规模化生产非常关键,但新产品是否适销对路、如何开拓并占领新产品市场也至关重要。为此,上海石化今年提出,要完善新产品MPRC(生产、研究、销售、客户)模式,使新产品在研发、生产、推介和技术服务方面,形成一个规范标准的流程,提升工作的科学性,让新产品创造更大的效益。
比如在腈纶新产品方面,该公司与销售华东分公司成立了上海石化腈纶新产品MPRC小组,以此为试点,加强产销研结合,提升MPRC层级,加大推广高附加值腈纶产品。
在MPRC工作模式的指引下,上半年,上海石化着重加大了用户走访力度,频率由去年每季度一次增加到今年每月一次,通过不间断地沟通接触,开发新客户,拓展新市场。
走访主要集中在浙江、广东、江苏等地区的用户,向他们推介原液着色、抗起球、抗静电腈纶纤维,以及HSF高收缩膜用、低熔点、阳离子改性、工程塑料用聚酯等产品,并做好客户的后加工应用技术指导,抢占国内市场。此外,上海石化也通过加强贸易合作、提供技术咨询等措施,积极开拓国外市场。上半年,约300吨聚酯新产品销往马来西亚、韩国、土耳其等国家,46吨腈纶短纤维出口到越南。塑料方面,该公司加大医用注射器专用料产品的市场推广,上半年累计生产11619吨,实现满产满销。
为提高工作效率,承担上海石化新产品产销研工作腈纶部、涤纶部、塑料部三家单位,行政“一把手”均亲自挂帅。腈纶部每周经理办公会上,将新产品生产销售情况汇报一遍,并形成一个详细的表格,行政“一把手”督促完成;针对关键用户,涤纶部行政“一把手”亲自跑市场,进行产品推介;塑料部每月召开一次产销研会议,行政人员全部参加,汇报工作,遇到问题,当场说出来,“一把手”出面协调,方便快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