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一个个山东地方炼厂接连获得梦寐以求的原油进口权和使用权时,另一个前所未有的产业危机却在悄然逼近……
作为中国石油炼化产能的最大省份,山东却被排除在国家《石化产业规划布局方案》规划的七大产业基地之外,加之在产能过剩、环保趋紧、淘汰加速的产业背景下,山东业界人士在意外与失落之余,又平添了些许焦虑和紧迫感。
近日,山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下称为“山东省经信委”)正式批复同意地炼企业组建山东炼化能源集团有限公司。这意味着一场山东地炼自发进行的产业大整合拉开了序幕。
山东是全国地方炼厂最多的省份,可数量众多、布局分散、诉求各异的山东地炼尽管有着基本的整合意愿,却始终没能形成紧密的共同体。
山东地炼不仅在全球市场供销中难有市场话语权,与中石油、中石化等大型企业的比拼中往往溃不成军。多年来,山东地炼宛如大海中整日聚集在一起的沙丁鱼群,看似体量硕大却时常遭到鲨鱼的围猎、被鲸吞蚕食。
一方面,山东地炼因产业政策限制规模难以扩大,群体的数量却又越来越少;另一方面,一个个规模庞大、产业链齐全的石化基地却在日渐崛起。前所未有的产业危机能否倒逼着山东地炼突破往日、建成炼化航母呢?
整合自救
2017年9月1日,山东省经信委公开发布了《关于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做强我省炼化产业组建山东炼化能源集团的复函》,“同意地炼企业组建山东炼化能源集团有限公司”,预示着占全国地炼产能7成的山东地炼即将发生一场的大变局。
在这封回函中,山东省经信委称,山东炼化能源集团将由获得进口原油使用资质的山东东明石化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明石化”)、山东清源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清源集团”)等骨干企业共同发起成立,组建成为多元投资主体的股份制集团公司,以市场化方式运作,各级政府给予指导支持。山东省经信委认为,组建山东炼化能源集团有限公司,推动全省地炼企业整合重组转型发展。
这封复函对应的是数月前山东省炼油化工协会提交的一份组建山东炼化能源集团的可行性分析报告。该报告详尽阐述了地炼企业生存的内外部环境,山东地炼的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成立山东炼化能源集团的必要性和思路等。
作为山东炼油化工协会会长、此次整合主要发起方之一,东明石化董事长李湘平近年来一直推动着山东炼厂的整合。在李湘平看来,作为国家给予地炼企业原油进口配额7500万吨的条件,地炼企业淘汰了落后产能6000万吨。现在全国的地炼扩大规模的条件已经不具备了,“我们要把资源整合,合理规划资源装置进行充分利用,提升附加值。”
此次整合最初是十多家山东地炼自发、共同发起的,背后隐匿的却是山东地炼前所未有的一次产业危机。
山东省经信委经济运行局局长史玉明指出,“山东地炼企业自发进行整合、组建炼化能源集团,一是国家规划了七大产业基地,包括辽宁、江苏、河南等,却唯独没有山东,这些项目规模大、产业链长,是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二是整个行业仍然产能过剩严重,加上环保政策日趋严格,淘汰部分产能大势所趋。”山东地炼企业正是在这一产业背景下产生了强烈的危机感。
根据国家发改委《石化产业规划布局方案》,“十三五”期间,中国石化产业布局将形成两大区域、三大领域(炼油、烯烃、芳香烃)和七大基地(大连长兴岛、河北曹妃甸、江苏连云港、上海漕泾、浙江宁波、广东惠州、福建古雷)。这七大产业基地原油加工产能最少的也在1600万吨/年,最高的可达4000万吨/年;他们均是炼化一体,产业链长、规模优势明显。
在山东炼油化工协会一份内部文件中历数着地方炼厂的不足:原料受制约、成品油销售渠道不畅;创新能力总体不足;单厂和单套装置规模偏低;一体化水平低,抗风险能力差;能耗、环保压力较大等。
石化产业是典型的规模经济。经过新一轮淘汰落后产能以后,目前山东地炼规模普遍只有200万吨到500万吨,即使规模最大的东明石化淘汰600万吨产能后也仅剩约900万吨产能。
同时,上述文件还指出,“乙烯的产能代表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石油化学工业发展的水平。国内外大型石化公司的炼油装置一般都配套相应规模的乙烯和大规模的精深加工产能。我省地方炼化企业至今没有乙烯装置进行配套,主产品仅是汽柴油,化工产品占比太小,炼化一体化水平低,产业链条短,这与我省地方炼化1亿多吨的炼油能力极不相称,严重制约了行业的转型升级。”“山东地炼企业数目众多、规模较小、产业链短,根本无法与体型硕大、炼化一体的七大石化基地相抗衡。”金联创分析师王延婷指出,目前山东地炼4成产品出售给中石化、中石油,其余6成在国内销售。可一旦七大石化基地建成,山东地炼成品油无论是南下还是北上均会遇到竞争对手强有力的阻击,甚至是反击,未来企业的生存将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整合难题
“山东炼化能源集团处于前期筹备阶段,工商注册尚未完成。目前十多家地炼企业已表达出共同的整合意愿。”清源集团是组建山东炼化能源集团的主要发起单位之一,该集团一位高层坦言,参与企业数量众多,各方诉求不同,整合后新集团的经营方案至今尚未最终确定。
事实上,山东地炼在历史上已有多次整合的计划,但均因企业众多、布局分散、诉求各异等原因,未见实际的效果。
最初,山东地炼整合的动力是共同争取石油进口权和使用权。早在1999年4月,全国清理小炼油后山东保留下来的21家地炼企业参股组建了山东省石油化工有限公司。
十年后,2009年3月4日,山东省经贸委出台《山东省炼化工业调整振兴指导意见》,计划“以山东省石油化工有限公司为载体,整合省内地方炼油企业,组建山东省石油化工集团公司”。面对整合当时东营一位规模较大的地炼董事长直言,山东省炼化工业振兴的关键不在于是否整合,而在于是否能突破国家现有的石油体制。如若无法化解原油瓶颈,即使整合也无法改变现有的困局。
2015年后,山东诸多地方炼厂陆续获得了油权,大型企业又开始自发的整合,目标瞄向了上游原油集中采购和下游成品油销售。
2016年2月29日,东明石化董事长李湘平在济南市发起成立中国(独立炼厂)石油采购联盟。联盟由16家已经取得原油进口和使用资质的企业组成,试图实现集中采购、一致谈判、统一价格、集中结算、集中贷款、按各自配额分量使用。
同年,山东省石油化工集团又注册了“中安石油”。按照规划,山东京博控股将主导“中安石油”品牌的具体运作,整合6000座民营加油站,打造成山东地方石化行业零售终端的高端服务品牌。
王延婷指出,山东各地炼企业因装置不同、技术有别、产品各异,所需石油品种不尽相同。东明石化成立石油采购联盟后,截至目前,多数企业并未借助联盟大量采购,仍以自采为主;下游,“中安石油”由加油站数量最多的山东京博主导,也存在不同地炼之间权益划分问题,未见到有实际的整合行动。
山东地炼屡屡尝试始终没能形成紧密的共同体,却不断被大型石化巨头兼并收购。前几年,中国化工一举并购了正和集团、昌邑石化、华星石化、青岛安邦、济南长城等5家地炼;中化集团控股潍坊弘润570万吨产能;中海油吞并了山东海化。就在地炼纷纷获得油权后、2016年以来,又有高青宏远石化、石大科技石化有限公司、博兴天宏新能源化工、东营联合石化4家地炼被全国炼化龙头吞食。
根据山东省经信委的要求,山东炼化集团“要着眼提高产业集中度和综合竞争力,以关联性、统一性强的综合业务调整重组为切入点”,为行业进一步联合重组、集团化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事实上,十多个山东地炼此次自发组建山东炼化能源集团,证明了彼此有着共同的利益诉求和基本的联合意愿。东明石化董事长李湘平表示,前些年,东明石化生存环境艰难,销售终端建设一直没有顾及上。如今,企业前端架构基本完成,将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油气销售终端建设上。而山东清源集团一位高层也表示,油权取得后地炼企业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是下游终端销售的短板。由于加油站数量少,企业生产的相当一部分成品油只能被动卖给中石化、借其渠道销售。
针对数量众多、布局分散、诉求各异的山东地炼如何突破难以聚合的困局,山东省经信委经济运行局局长史玉明认为,目前只能从上游原油供给、下游成品油销售入手,政府将给予引导,但能否成行还要看企业自身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