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天然气供应紧张”带来的居民正常供暖保障问题,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12月15日,环保部发布《关于开展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2017年冬季供暖保障工作专项督查的函》,对“2+26”城市相关村(社区)供暖保障情况进行全覆盖检查。检查内容主要包括居民供暖是否正常、燃气采暖气源是否稳定、电采暖的电价优惠政策是否落实、燃煤采暖的煤炭是否供应、计划内和计划外的气代煤和电代煤改造任务完成情况等。
近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跟随环保部督查组在山东等地调研发现,农村取暖的“天然气供应紧张”问题基本解决.扣除财政补贴后,居民用气价格为1.4元每立方米,与此前使用燃煤相差无几。此外,据央视财经报道,12月16日,广东省天然气管网在鳌头首站开启天然气反输通道。这是国内首次由省级管网向国家主干管网反输天然气,也是首次“南气北输”。
专项督查供暖气量、气价等
据环保部介绍,此次督查将由环保部部领导带队,对天津、保定、廊坊、邢台、邯郸、德州、聊城、安阳等重点地区进行实地调研督导。从环保部、强化督查组抽调人员,共安排839个组,每组2人,共1678人。其中强化督查组112个组(28个城市、每个城市4组)、特别行动组6个组、巡查组721个组(含部机关32个组)。
此次督查内容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居民供暖是否正常,采用何种供暖方式(包括气采暖、电采暖、煤采暖),并与往年取暖情况进行比较。二、如采用气采暖,重点检查气源是否稳定、气量是否充足、气价优惠政策是否落实;如采用电采暖,重点检查电价优惠政策是否落实;如采用煤采暖,重点检查煤炭是否保障。三、“2+26”城市“双替代”(气代煤、电代煤)工作进展情况,包括列入和未列入攻坚方案范围的“双替代”任务完成情况。
记者注意到,此次督查采取四种专项督查方式。一、对气代煤和电代煤改造的村(社区)按村(社区)检查,主要通过询问村委会了解供暖的整体情况。二、入户抽查,重点检查居民住房供暖温度是否能够保障,近期供暖过程中是否存在问题。三、对燃气无法足量保障的地区,走访负责供气的燃气公司和政府部门,了解实际困难及气源不足原因。四、如发现供暖未能保障的情况,建议地方政府限期改正,保障居民供暖。
值得一提的是,《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跟随环保部督查组在山东多地了解到,地方农村气代煤任务基本已如期完成,居民采暖用气较为充足。山东省济宁市一位气代煤用户告诉记者,整个气代煤过程中,每个居民花费的设备费用大概1000元,燃气价2.4元每立方米,政府每立方米补贴1元,算下来整个采暖季和去年使用燃煤的花费相差不多。
“2+26”城319万户“煤改气”
最近网上对“天然气供应紧张”问题的议论较多,有一种说法认为民用“煤改气”是导致天然气需求暴增的重要原因。对此,清华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姚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天然气供不应求的紧张局面,简言之,是需求侧超预期规模的增长和供应侧始料未及的减少造成的。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2017年1~10月,全国天然气消费量1865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8.7%。其中民用“煤改气”贡献了多少呢?
据姚强介绍,目前为止,“2+26”城市实际有319万户完成了“煤改气”,加上集中供暖锅炉改气,预计采暖季将新增天然气需求量为50亿立方米左右。平摊到120天供暖季,日均需求增量为4200万立方米。而从今年总的需求增量看,12月全国日均用气量为8亿立方米,较去年同期增长20%左右,也就是日均需求增加1.3亿立方米。新增的1.3亿立方米天然气用量,“煤改气”仅占30%左右。
在天然气需求不断攀升的同时,天然气供给却出现了一些问题。
“在供应侧,计划中的海外资源纷纷掉链子。”姚强指出,原定于2017年投运的中石化天津LNG接收站无法按计划投产,减少日供应能力2000~3000万立方米;中亚气相比合同计划供应量减少了4000~5000万立方米/日,使新投运的陕京四线无法发挥作用,导致供应短缺,且主要集中在北方地区。
姚强认为,出现天然气供应短缺的时候,基本的政策应该是压非保民(压低非民用气,保障民用气),但很多地方措施不落实,未能及时制定严格的、详细的、能落地的“压非保民”措施,未能将增加的用气量用于民用,而是给了工业。此外,也出现了一些不正常情况。比如,由于民用气和非民用气价格双轨制,一些城市燃气公司打着民用气的名义申请到更多天然气,之后却将低价购得的民用气销售给了出价更高的非民用使用,赚取差价,从中牟利,使本该保障民生的天然气供给更加紧缺。
姚强指出,对这轮天然气供应紧张,需要深入分析,而不是简单指责“煤改气”,要加强对天然气供应和消费的特性进行分析,加强统筹规划,提前安排好供气,有序推进。